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770112
 頎翗鵅(觀看自介)^_^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厚道 ◎鲍吉尔﹒原野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世界上最著名的10大极品名酒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名作赏析:西方油画传世佳作
作者: 頎翗鵅(觀看自介)^_^ 日期: 2008.12.25  天氣:  心情:

名作賞析:西方油畫傳世佳作




蒙娜麗莎 達.芬奇 油畫 1503-1506年 77×53厘米 現藏巴黎盧浮宮

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成功地塑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位城市有產階級婦女形象。據記載,蒙娜麗莎原是佛羅倫薩一位皮貨商的妻子,當時年僅24歲。畫面中的蒙娜麗莎呈現著微妙的笑容,眉宇間透出內心的歡愉。畫家以高超的繪畫技巧,表現了這位女性臉上掠過的微笑,特別是微翹的嘴角,舒展的笑肌,使蒙娜麗莎的笑容平靜安祥而又意味深長。這正是古代意大利中產階級有教養的婦女特有的矜持的美好表現,不少美術史家稱它為"神秘的微笑"。



女占卜師 卡拉瓦喬 油畫 1590年 99×131厘米 藏巴黎盧浮宮



西斯廷聖母 拉斐爾 1513-1514年 265×196厘米 現藏德累斯頓博物館



沉睡的維納斯 喬樂喬內 1505年 108.5×175厘米 現藏德累斯頓美術館



海倫娜.弗爾曼肖像 魯本斯 1620-1625年 79×54厘米 現存倫敦國立美術館



向日葵 凡.高 1888年 91×72厘米



無名女郎 1883年 I.N.克拉姆斯柯依 俄國 75.5cm×99cm 布 油彩 莫斯科 特列恰科夫美術館藏

這是一幅頗具美學價值的性格肖像畫,畫家以精湛的技藝表現出對象的精神氣質。畫中的無名女郎高傲而又自尊,她穿戴著俄國上流社會豪華的服飾,坐在華貴的敞蓬馬車上,背景是聖彼得堡著名的亞歷山大劇院。究竟「無名女郎」是誰,至今仍是個謎。畫家在肖像畫上創造了一種新的表現風格,即用主題性的情節來描繪肖像,展示出一個剛毅、果斷、滿懷思緒、散發著青春活力的俄國知識女性形象。



拾穗

(法)弗朗索瓦.米勒 油畫,83.5×111厘米,1857年, 巴黎 盧浮宮藏

《拾穗》是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這是一幅十分真實的,親切美麗,而又給人以 豐富聯想的農村勞動生活的圖畫。從中不難看出畫家對勞動的甘苦,特別是「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意義是有著切身的深刻體驗的。整個作品的手法極為簡潔樸實,晴 朗的天空和金黃色的麥地顯得十分和諧,豐富的色彩統一於柔和的調子之中,它像米勒的其它代表作一樣,雖然所畫的內容通俗易懂,簡明單純,但又絕不是平庸淺薄,一覽 無餘,而是寓意深長,發人深思,這是米勒藝術的重要特色。米勒是十九世紀法國現實主義在師,他的大量的以農民題材為主的油畫、素描、版畫至今仍給我們深刻的啟示與鼓舞。
《拾穗》描寫了一個農村中最普通的情景:秋天,金黃色的田野看上去一望無際,麥收後的土地上,有三個農婦正彎著身子十分細心地拾取遺落的麥穗,以補充家中的食物。她們身後那堆得像小山似的麥垛,似乎和她們毫不相關。我們雖然看不清這三個農婦的相貌及臉部的表情,但米勒卻將她們的身姿描繪有古典雕刻一般莊重的美。三個農婦的動作,略有角度的不同,又有動作連環的美,好像是一個農婦拾穗動作分解圖。扎紅色頭巾的農婦正快速的拾著,另一隻手握著麥穗的袋子裡那一大束,看得出她已經撿了一會了,袋子裡小有收穫;扎蘭頭巾的婦女已經被不斷重複的一上一下彎腰動作累壞了,她顯得疲憊不堪,將左手撐在腰後,來支撐身體的力量;畫右邊的婦女,側臉半彎著腰,手裡捏著一束麥子,正仔細巡視那那已經拾過一遍的麥地,看是否有漏撿的麥穗。農婦們就是如此往復地勞動著,為了全家的溫飽,懷著對每粒糧食的感情,耐心而不辭辛苦地拾著麥穗。

畫面上,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黃色調,紅、藍二塊頭巾那種沉穩的濃郁色彩也融化在黃色中,整個畫面安靜而又莊重,牧歌式地傳達了米勒對農民艱難生活的深刻同情,和米勒對農村生活的特別的摯愛。



瑪麗皇后在馬賽港登陸

國別:佛蘭德斯

生平:魯本斯生於德國的一個小鎮賽根。父原是安特衛普的法官。父亡後,12歲的魯本斯隨母回到安特衛普。14歲曾給貴族拉萊茵夫人當侍從,不久轉而去學畫。最初的老師是他的叔伯哥哥,風景畫家凡。維爾哈希特,後來又換過不少老師。1589年被聖路加公會正式接納為會員。2年後,1600年獲准去意大利遊學考察了8年。從1608年至1640年去世,這30年裡,是大師藝術最成熟最多產的時期,佛蘭德斯巴洛克畫風的首創者魯本斯一生共為我們留下了二千多幅題材各異的作品。大師不但具有非凡的繪畫才能,而且知識淵博,精通7國語言,善於辦理外交事務。1621-1630年間,被執政當局聘為外交顧問,1624年被封為貴族頭銜。多次以大使資格及談判代表身份出使各國,以尋求獨立與民族自治的道路。1626年魯本斯的妻子伊莎貝拉。勃蘭特去世,四年後,53歲的魯本斯與年僅16歲的綢緞商的女兒海倫。芙爾曼結婚,迎來了畫家又一次藝術生產高潮。
現藏於慕尼黑美術陳列館

《瑪麗皇后在馬賽港登陸》是魯本斯為法國皇后以《瑪麗.美第奇生平》為標題完成的第6幅歷史畫(共計21幅),魯本斯以半神話半浪漫主義的虛構手法將這真實人物與事件融進虛幻的頌揚環景中。



後宮露台

創作者:讓-萊昂・熱羅姆 法國

規格:80cm×102cm

材料:布 油彩

存藏處:私人藏

畫家熱羅姆是浪漫派畫家德拉羅什的學生,卻又極善安格爾嚴謹的線條。1856年,他曾赴埃及與近東旅行,收集和紀錄了大量關於近東的風土人情,創作了一批極富東方情調的作品,轟動了整個法國畫壇。熱羅姆畫的這幅《後宮露台》,描繪了阿拉伯王宮最隱秘的後宮生活,描繪了生活於後宮的王妃、宮女等女眷的閨閣生活,有的在洗浴,有的在清談,有的在沉思……,幾乎都流露出一種惆悵與茫然的神情,華麗的露台,冰冷得像囚室,不見天日,只有露台外面才是晴朗的天空與清新的氣息。從構圖和色彩處理上,都遺留著古典主義原則的嚴謹性,注重細節的和諧對比,人物、服飾、建築尤重質感的表現,充滿異國情調。



阿爾卡迪的牧人

尼古拉・普桑

尼古拉.普桑(Nicolas Poussin)被認為是十七世紀法國最傑出的巴羅克(Baroque)大師。《阿爾卡迪的牧人》為其代表作。在這幅畫裡,三男一女四位牧人正在辨認墓碑上的拉丁文:「Et in Arcadia ego」,不管ego是否死亡本身,整個畫面表現的確實是對「死亡」的討論和思索。天色有點暗,有三棵遠近不一的樹都傾向左邊,石墓線條端莊,四個人神態各異。畫面的右後方,在較暗的地方透出晚霞,這幾縷光線使整個畫面顯得特別優美,這種對幽暗的平衡,使人絲毫感覺不到死亡的可怕。的確,使我們害怕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它所代表的「分離」(至於說對「無意識」的恐慌,是荒唐可笑的,因為既是「無意識」,也就不會感覺到失望或痛苦的可能。)「分離」是我和別人的,甚至是我和自己的。但這種分離不獨死亡才具有。死亡只不過表示分離的不可逆轉,而其他類型的(「生的」)分離還可以給人一個幻想的機會。幻想的可能性在於其本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畫家與女兒像

伊麗莎白・路易絲・維瑞(1755-1842)是路易十六時代法國最傑出的女畫家。她是著名肖像畫家巴斯特爾・維瑞的女兒,在家庭影響下從小酷愛繪畫,並成為名畫家格瑞茲(1725** 1805,《打破的水壺》的作者)的學生。後來嫁給古畫收藏家、同時也是畫家和畫商的勒布倫,從而以「維瑞・勒布倫夫人」之名活躍於畫壇。她天賦極高,生性聰慧,又受父親、師長和丈夫的熏陶與幫助,終於成為為數較少的女性畫家中最著名的一位。她生活在洛可可藝術統治的年代,但她厭惡那種浮誇的矯揉的庸俗畫風,傾向新古典主義風格。1779年,她被邀請到凡爾賽王宮為王后瑪麗・安東奈蒂畫像,從而聲譽鵲起,名聞遐邇。法國大革命時期,她流亡國外十二年,曾先後到過意大利、奧地利、普魯士、俄國、英國、瑞典,以畫肖像為生。當時歐洲各國都以能得到她所畫的肖像而感到榮幸。她在法國時,曾經被選為法蘭西皇家繪畫雕塑學院院士,在國外,她又獲得俄國彼得堡美術學院「榮譽教師」的稱號。1801年返回巴黎,仍致力於肖像畫,現在共存有八百多幅作品。晚年她不再畫畫,而是專注於回憶錄的寫作。

維瑞・勒布倫夫人的肖像畫的藝術特色,在於她善於抓住最足以反映人物個性最能使人感動的一瞬間,給以完美而充分的刻劃。她的寫實功夫非常堅實,對人物的外形特徵、服飾刻劃得十分細緻,又善於利用色彩和明暗對比使人物性格十分突出。她在肖像畫上最大的貢獻,是將法國古典主義的肖像傳統引向當代,她的作品具有超脫的、古典的韻味,帶有純樸、清新的氣息。她的畫沒有十八世紀那種盛裝肖像畫的誇飾,與《路易十四像》的豪華相反,而是細膩、委婉、精緻、優雅,富於感情。雖然她也畫有為應酬而作的帶有庸俗矯飾風味的作品,也受有洛可可的某些影響,如過分扭曲的線條之類,但是這樣的肖像畫為數不多,主要作品都能擺脫時尚,擺脫程式的束縛。

《畫家和她的女兒》是作者最出色的代表作,也是她的自我寫照。上述肖像畫的特點在這幅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這是她32歲時所作,十分瀟灑優雅。女畫家裝束樸素典雅,端莊秀麗,目光溫柔而深情。她俯身坐著,雙臂圍抱著女兒的臉。女兒天真可愛,把臉緊貼母親,摟著媽媽的脖子,顯得無限嫵媚。作品將母女之愛、親子之情畫得十分動人,也表現了畫家自己的溫婉多情。構圖採用了穩定勻稱的三角形,色彩雅致和諧,線條優美洗練,背景不加任何陪襯,更突出了主題。



肯特海灘

時 期:1827年

創作者:泰奧多爾・居丹 法國

規 格:264cm×420cm

材 料:布 油彩

存藏處:巴黎 馬裡內博物館藏

這是一個驚心動魄的場面,一個怵目驚心的瞬間:《肯特的海灘》描繪的是在狂風暴雨的海浪中即將傾覆的帆船,人們紛紛逃離帆船,乘上救生船逃命,狂濤洶湧,人們在掙扎。在黑白兩色的對比中,表達的是生命與意志的不可戰勝。







深淵 (又名:夏天的傍晚) 作於1892

作者:伊薩克。伊裡奇。列維坦 (1861-1900)

國別:俄國

生平:1861年生於立陶宛的小城基巴爾塔,早年父母雙亡,1873年進入莫斯科繪畫雕刻建築學校。1884年開始在巡迴展覽協會上展出他的作品,1891年成為該會的會員。1900年6月因感冒而致心力衰竭。7月22日離開人世。列維坦終身沒有結過婚,因而身邊十分?涼,享年39歲。
作品尺寸:150cm×209cm

現收藏於莫斯科特列恰柯夫美術館

《深淵》取材於民間故事:故事講的是一個磨坊主的女兒與一青年農民相愛,而女兒的父親堅決反對。設法買通徵兵局,結果青年給抓去當了兵。(舊時俄國的兵役制是終身的)姑娘聞訊深感絕望,便從該橋跳入水潭。



月夜 (作於1880年)

作者:伊凡.尼古拉耶維奇.克拉姆斯柯依(1837.5-1887.3)

國別:俄國

生平:見作品編號:4

作品尺寸:179cm×135cm

現藏於特列恰柯夫美術館

這是一幅被人譽為「愛情詩」的油畫,它繼承了俄羅斯藝術的民族性與文學性,敘述了一個美麗的故事。畫家用銀灰色的調子,來渲染恬靜的夏夜,沒有微風,參天的菩提樹顯得神秘幽邃,夜色中的薔薇花散發出清香。這樣的時刻,一個穿白色衣裙的美麗少女,獨坐池塘邊的長椅上,她面前的池塘中漂浮著睡蓮和菖蒲。人物與環境處理得十分和諧,迷濛的月光灑滿林中,恍若仙境,令人嚮往,使人陶醉。與作者9年前完成的《五月之夜》,可稱為姊妹篇。



纏毛線

年代: 1878年

創作者: 洛德・萊頓 英國

規格: 100.3cm×161.3cm

材料:布 油彩

存藏處: 悉尼 新南威爾士美術館藏

畫家沿用古典繪畫法則,以學院派繪畫的嚴謹,描繪了纏毛線的母女。年輕的母親坐在凳子上,姿態優美地繞著毛線, 衣裙的表現呈現古典風格;小女孩全神專注地配合著母親,扭動著身體,一幅稚氣。萊頓以古典手法去表現生活,因而使作品有呆板僵化之感,並且流露出缺少真實情感表現的缺陷。



九級浪

時期:1850年

創作者: I.K.艾伊瓦佐夫斯基 俄國

規 格:221cm×322cm

材 料:布 油彩

存藏處:莫斯科 特列恰科夫美術館藏

簡介:九級浪表現的是風暴中飄泊的人們,他們棲居在帆船的殘餘物上,為了生存,拚命掙扎,狂風巨浪,呼嘯而來。暴風雨中的船與人,表現了人與大自然的抗衡,表現了自然的巨大力量與不可抗拒性。畫面氣勢逼人,色彩動人,藉以烘托人的大無畏精神。這是一幅關於人和自然的頌歌,使人震動,也使人動情,給人以難忘的印象。



艱難的行走

約1890年 弗裡茨・馮・烏德 德國 117cm×126cm 布 油彩 慕尼黑新繪畫館藏

現實主義繪畫以關注現實生活為己任,他們注視著身邊的平民生活,反映他們的生活現狀和生活理想。《艱難的行走》表現的是在泥濘的雨天,一對相依為命的夫妻艱難地行走在鄉村的路上,他們雖然年青,但是等待他們的未必是樂觀的前景。茫茫的雨霧,預示著他們依然艱難的命運和茫然的未來。顯然。作為現實主義畫家的烏德,對於這對艱難行走的青年夫婦,寄寓了深切的同情。



白嘴鴉飛來了

1871年 A.K.薩符拉索夫 俄國 62cm×48.5cm 布 油彩 莫斯科 特列恰科夫美術館藏

這是件俄羅斯現實主義風景畫的標誌性作品,它使人產生懷舊思鄉的聯想。積雪雖未完全退去,寒冷的氣氛還死氣沉沉地籠罩著大地,但自然生命的強音已開始來臨,歸來的白嘴鴉預示著春天將要來臨了。薩符拉索夫在自己的風景畫中傾注了對祖國的真摯情感,因而使每一個欣賞者都備受感動。

標籤:
瀏覽次數:191    人氣指數:7751    累積鼓勵:378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厚道 ◎鲍吉尔﹒原野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世界上最著名的10大极品名酒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