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智慧的頭腦,就像沒有蠟燭的燈籠。 ──俄國文學家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 某家公司為了賑災,要求每個部門都發動捐款活動。各部門主管之間產生一種很微妙的競爭心態,大家都希望自己領導的部門是捐款最多的。 業務部的主管在所有部屬面前率先捐出一萬元。接著對大家說:「想參加捐款的同仁,請把錢交給我,我會逐一登記清楚。」大家的參與都很踴躍,每個人至少都捐了一萬元。 募款結束隔天,這名主管被叫入老闆辦公室。他心想,老闆一定是要誇他募到很多錢,忍不住沾沾自喜。 不料,老闆的臉色十分凝重:「聽說你強迫業務部同仁,規定每個人至少要捐一萬元?」 原來,表面上業務部的人都「慷慨解囊」,私下卻是怨聲載道。大家都抱怨,主管已經「放話」說自己捐了一萬元,又是記名捐款,誰捐了多少一目了然,誰敢捐得比他少,得罪了主管,豈不是給自己找麻煩? 主管慌了,連忙跟老闆解釋,但他也承認,自己的行為的確有疏失,帶給部屬很大的壓力。 老闆聽完後,點點頭說:「企畫部募到的善款比你們還多,而且我沒有聽到一句抱怨。你要不要請教一下企畫部經理,看看他是怎麼辦到的?」 業務部主管同意了,老闆於是把企畫部經理叫進辦公室。 企畫部經理說,自己沒有做什麼特別的事,只是在辦公室的角落放了一個捐款箱,讓大家自由奉獻。等大家都捐得差不多了,自己再捐出一萬元。 「聽起來沒有什麼特殊的技巧啊?為什麼你們部門能收到這麼多捐款,而且沒有人抱怨呢?」業務部主管疑惑地問。 「道理很簡單。很多同事跟我說,一開始,他們其實只投了一百元,後來聽說我捐了一萬元,便開始反省自己,覺得自己太小氣了,應該可以為災民付出更多,所以大家又陸陸續續投進了許多錢。」企畫部經理回答。 業務部主管聽了,佩服得頻頻點頭。 老闆拍拍業務部主管的肩膀,說:「聰明的人用最短的時間讓事情完成,智慧的人卻用最短的時間讓事情圓滿。」 為什麼主管同樣捐出一萬元賑災,卻產生如此截然不同的結果?因為業務部的主管帶給人許多壓力,雖然有效地使同事掏出錢來,卻是「不樂之捐」,讓捐款的美意蕩然無存;企畫部經理用智慧啟發部屬的良知,讓他們自己思考「我是不是也可以付出更多」,因而樂於奉獻,這才是真正的「拋磚引玉」。 想要對方「聽話」,委婉的方式、柔和的態度,往往比強制的命令、疾言厲色更為有效。無論我們是想跟難以溝通的伴侶、叛逆的孩子,還是冥頑不靈的同事從零開始重新建立良好關係,都沒有例外。方式錯了,事倍功半;方式對了,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