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792033
 禮儀師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臨終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禮儀.二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禮儀.一
作者: 禮儀師 日期: 2011.05.01  天氣:  心情:
【現代之殯葬理念】
  現今在社會上因應時代的潮流,殯葬業已漸漸的脫變為一隻美麗蝴蝶,在各大社會集團的進駐下,以往的“土公仔”也開始倍感壓力而穿起西裝、打起領帶了,目前甚至有葬儀公司在挑選新進員工時,也要求學歷在大專以上,可說是殯葬業之一股清流,然而葬儀行為南轅北轍,經常會發生相互抵制或令人啼笑皆非的風俗.近年來有許多集團或公司將外國行銷手法一再炒熱,如「生前契約」的演化,是否真適合台灣之喪葬行為、宗教行為,而預立個性化生前契約是否可行,種種問題及假像,也等待社會大眾的慢慢發現及考驗,此書也一一探討現今北台灣殯葬習俗之現況及演進、並對「生前契約」內容之剖析,讓您更深刻的體認,環境改變習俗的事實,並且也期望能藉由此書,使消費者意識抬頭,提供更透明且合理的資訊.
  中國人之喪禮精髓,莫過於「慎終追遠」,然「養生送死」則有安定民心及維持社會發展的動力。過去人們忌諱談論死亡,所以長年以來,殯葬禮俗出現與時代脫節的情況。以往為表章孝道或彰顯家勢,不得不聽取宗親建議延請陣頭行列,造成噪音與交通混亂,或替逝者建造華麗大墳,以致增加負擔及浪費過多土地資源等情事。因此,如何重新製訂殯葬新秩序,提供更高品質之喪葬文化,乃成為殯葬改革必須面對的重大議題。
  改革殯葬文化亂象的最佳途徑,仍是從自已本身做起。捨棄繁文縟節,告別勞民傷財,自主地規劃選擇身後殯葬儀式才是最聰明的現代人,政府也開始重視殯葬從業人員之素質,製訂相關法案,相信不久,大家都可看到更乾淨、更專業的殯葬業。
【穿壽衣】
  人死穿以入殮的衣服稱為「壽衣」,常病人危急之前,家屬即應為他準備好.台灣地區之習俗,壽衣算層不算件(上衣有內裡即算兩層),上衣通常是五件七層,俗忌穿皮鞋,不得已而用皮鞋則須於鞋底貼紙,頭部男戴帽,女綁鳥巾,現代人或採現代式不戴帽不綁鳥巾,死者的穿著最裡層稱「貼肉綾」,必須用白色棉布衣褲,日後撿骨骨色才會潔白,而目前現代式之穿著也可選擇西裝或旗袍等樣式.
  有關壽衣的穿著時機,過去是斷氣之後才穿,古禮由長男行「套衫禮」,即於大廳門外置一圓竹器,內放矮凳,孝男頭戴竹笠立於凳上,雙手張開,由一幫忙者將壽衣由內而外反穿,在孝男手上,全部套好後一次剝下供死者穿,孝男將斗笠拋上屋頂,並耐矮凳踢翻,吃一口黑糖麵線後入屋內.
  如今僅有極少數地區尚有「套衫禮」,現今絕大多數則於過世後,先行準備乾淨且寬鬆之外衣外褲換穿即可,並著布鞋,為避免斷氣後大小便排泄物弄污遺體,可於下身墊一條成人紙尿褲,而於正式入殮前,委託專業之工作人員,換穿壽衣,並卸除成人紙尿褲,但習俗上仍要求媳婦及女兒從旁協助,俗稱「媳婦頭、女兒腳」,傳統會為亡者披金戴銀,因厚葬會導致盜墓之情事,現今都使用假金飾代替,如為火葬則可免除亦可.
【易枕與蓋水被】
  舉哀後,子孫即用石頭或一支大銀紙做為屍枕,傳說如此子孫才會「頭殼硬」(聰明之意),實則將頭墊高後屍首才會收下巴,不致張口嚇人,而且較不易腐臭,傳統舊俗,須在死者口中放一枚銀幣或(紅紙、元寶、玉、玉蟬等),現含則放置銀片,即所謂「含殮」之意.
此時屍眼若睜開未閤,宜取銀紙加以揩合.屍身蓋水被(一大塊白布中綴紅布),現今多以往生被取代水被.
  子孫用石頭或一支大銀紙作為屍枕,傳說如此子孫才會"頭殼硬"聰明之意;實際上,將頭墊高後屍首才會收下顎,才不會張口嚇到人,而且較不易腐臭。
  屍身上的棉被須去除,改罩水被(一大塊白布中綴紅布),除了可以覆其形之外,也是避免蓋棉被不易散熱,會加速屍身發臭。
【變服】
  初終尚無孝服務,唯為宣悲誌哀,全身改穿素服.依各地之習俗,有全身穿黑色衣褲的,也有全身穿白色的,自逝日起至百日或出殯止,女子皆不得化妝美容,男子且不得理髮、刮鬍子.
【求飯(乞米)】
  亡者於晚飯食完後身故18:00~~23:00過往,在中國習俗表示把子孫的飯、菜都吃光了,沒留東西給子孫吃,子孫需向亡者求些飯菜回來,求有子孫們日後多些食祿吃穿,所以才請師父做求飯儀式,請亡者留一餐給子孫吃。
  當往者於晚餐後過往時,部份傳統地區會有求飯之儀式,則準備須準備(米、水桶、碗一束、筷子一打、湯匙一束)各房一份、一鍋飯、春仔花、刈金、一份水果,向天祭拜以求子孫有飯吃.此舉乃是有人認為往者如於晚餐後嚥氣即最不照顧子孫,吃完三餐即過往,如在早晨過世比較疼子孫,而如在天亮前過世者就是為子孫「留三頓」,在中國傳承孝道五千年至今,在傳統習俗中仍然可發現一些違反倫理及相互矛盾之行為,父母哺育兒女一生,得來如此之影射,實為不值.此習在現今社會進行則令人啼笑皆非,而且違反倫理道德,應加以去除.就好比習俗中壽衣要將口袋縫合,怕往者將錢財帶走,但又要燒紙錢、庫錢、紙美金給他,如此矛盾之行為,也令人無法相象.
【敲棺】
  當白髮人送黑髮人時,靈柩發引前,長輩要在門口手持拐扙,作勢打靈柩一下,後將拐扙丟出禮堂,代表亡者雖未盡孝道,但在陽間長輩己先行處份過了,期許地府閻王勿在處罰.
【遮神或遮紅】
  病人以大廳為正終之所,大廳供奉有神明、祖先,一旦氣絕,要沐浴、更衣等,怕對神明不敬,俗稱「見刺」,因此將病人自臥室移出大廳時,必須用米篩或紅紙遮住神明及祖先牌位,俗稱「遮神」,大殮入棺後再除去.
  一般的習俗是以家屬的意見為主,如果家中的老人家比較介意,不讓家中的佛像看見往生者的遺體, 那就要「遮紅」;也就是說必需要將佛像蓋一塊紅布,以免家屬在搬動遺體時,會有忌諱. 但家屬不介意,則不需要這個動作。
  習俗上,會用米篩或紅紙遮住神明及祖先牌位,俗稱遮神。遮神期間,先暫停平日的早、晚香;大殮入棺後就可撤除不必遮神了,並可恢復早、晚香。
2. 如果不在家中往生,遺體也沒有送回家,就不需遮神。若是家中只設靈堂,並未停放遺體(一般都是放在殯儀館冰存),也不需要遮神。
【哭路頭、奔喪】
  出嫁女兒或外出子孫聞耗喪回家,離家一段距離即須號哭,俗稱「哭路頭」。現今,都市公寓幾乎見不到這種情形,鄉下依舊要從戶外爬到戶內,不過僅止於哀號,較少像昔日一樣「哭喪調」。
※長輩嚥氣未能隨侍在側的子孫,自外地奔喪必須匐匍入門,表示不孝、奉養不周。
【陳設腳尾物】
  死者頭朝屋內腳向外,腳尾處依俗須陳列腳尾飯一碗,此飯昔日須於露天炊煮,用大碗盛滿,越滿越好,飯上放一粒煮熟鴨蛋,並正插一隻竹筷,供死者享用以便上路,另置腳尾火(現含用葫蘆燭取代).
腳尾處依習俗須擺一碗飯(露天炊煮),用大碗盛裝愈滿愈好,飯上放一粒熟鴨蛋,並正插一雙竹筷,供亡者享用以便上路;俗稱「拜腳尾飯」。
另外,還須擺腳尾火(油錡仔)、腳尾爐(用碗公盛砂做香爐),並燒腳尾紙(小銀),供亡者做盤纏。應慢慢燒,以免室溫升高。
【門外示喪與為鄰人掛紅】
  家中喪事應於門外張貼告示,以白紙黑字寫明「嚴制」或「慈制」,如長輩尚在,而晚輩去世時用「喪中」,家中紅色春聯如「春」、「滿」、「福」「大家恭禧」、「吉祥如意」、「山珍海味」等字語則要去撕除.為敦睦鄰居,應為附近鄰居大門貼一塊紅紙,以示吉凶有別,紅紙於出殯後始可撕除,並由道士洗淨,並貼上淨符.
【擇日】
  喪事重忌諱,入木(大殮)、轉柩、落葬等均須選日選時,一般是先看入木時辰,然後才看出殯之時日、墓地或晉塔地點,就法律面來說,如無死亡證書勿行入殮禮,以免發生死因疑異而開棺驗屍之情事,目前北部殯儀館規定如要入殮,必須死亡廿四小時後才可行之.
【治喪協調】
在安置好亡者的靈位及遺體之後,主事者應彙集家人喪事看法並與專業人士召開治喪協調會議,來針對亡者生前遺願、、經濟狀況規劃一個屬於往生者的喪禮,以追思感恩之心,莊嚴肅穆來陪同亡者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程。與禮儀業者協調時應準備物品︰
○申請人身份證影印本及印章。
○亡者身份證影印本。
○亡者的底片或照片。
○死亡證明書三份。
○孝眷名單(印製訃聞,家屬輓聯)。
□確定訃聞內容︰禮儀師會拿一份樣本給您填寫家屬名單,並幫您撰寫其他的內文,完成之後交給您校正,如果沒有錯誤,就請您簽名後,即可印刷。
□確定後事辦理內容︰禮儀師會將契約內容向您解說一遍,且會拿當地實際使用的用品照片給您看,如果有任何問題,可盡量提出,估價單在討論確定後,也請您簽名,並自己保留一份,以保障自己的權益。此時請將契約交給禮儀師,以便契約驗證及行政手續辦理。
□除了基本的契約內容,逝者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地方習俗及社會地位,此時禮儀師將依您的需求及預算,規劃契約以外的更添項目,如法事功德、毛巾、紙紮、庫錢等在由您做最後的決定,而禮儀師會將協調的內容確認的事項經您簽名後,留一份資料交給您檢視,作為日後的依據。
   在此提醒您,由於各地喪葬風俗,在作法上都會有所差異也因此,在禮俗上,當地若有不同的作法時,都可事先與治喪協辦人員加以協調。
【放板、接板與磧棺】
  「大厝」通常是由放板人員用小卡車送到您家中,接板的習俗主要是表現子女的孝心,對於家中長輩長眠的大厝非常的慎重其事,另一方面也在確認公司所送來的「大厝」是否正確。
接板時,子女要身著孝服於門口跪接,將小銀放在孝男之孝衣擺,等到接板完後,將小銀燒掉。
  細竹圈和新米是要放在大厝上的,等專業人員唸完吉祥話,會分送給家屬。這些過程禮儀師都會全程跟隨,也會從旁協助。
◎如果是在殯儀館,接板儀式則免。
   若於家中打桶停棺則需接板儀式,而接板(壽材)的習俗主要是表現子女孝心,對於家中長輩長眠的大厝非常慎重其事,另一方面也在確認司所送來的壽材是否正確。(客家禮俗此時尚未成服,著素服即可)如果是在殯儀館,則接板儀式可以省略。運棺到喪家,俗稱「放板」,有些富家且用樂隊前導,壽板運到離喪宅幾十尺時要暫停,孝男等穿孝服(閩南人)哀號來跪接,俗稱「接板」.
  接板時,家屬應準備一袋米、紅包些許(數量依兒子及長孫之加總)、桶箍蔑、新掃把,並將米及桶箍蔑放在棺板上,俗稱「磧棺」,新掃把則用來掃棺,從棺尾向棺頭掃出三下,並口唸「某某,給你掃新厝」,同時家屬每人於孝服中放些許金紙,這是燒給門神的,並口唸吉祥話:「金紙蓋大厝,互這的子孫年年富;金紙拿起,互這的子孫添丁格發財;金紙燒互完,互這的子孫中做大官員」,並一同置放於棺前燒,棺木始可抬進家門,子孫在門口接板,係一種「驗收」工作,表示對先人棺木的慎重,磧棺用米和紅包,祈求子孫有得吃有得用,用桶箍蔑則警惕子孫必須團結一心,有如竹圈箍緊木桶般,亦有地方風俗使用秤錘磧棺,意謂「秤公平」,在接板入宅時,小心搬運勿撞擊門柱,以免招致惡運.
【捧飯及豎靈期間禮節】
  豎靈後,一直到出殯前,二十四小時靈幃前都要有親人守靈,開始早晚捧飯,要一如在生一樣招呼作息,侍死如侍生一般照料,捧飯時間早上大約都帶日出以後六、七點左右,傍晚就要在太陽下山以前完成(或者依逝者平時起居的習慣來做)如:
◎早上六至八點時先向佛祖上香(三柱)換敬茶水,不可用酒,準備盥洗用品放於靈前,並上香(兩柱)稟告逝者盥洗後再進行捧飯,並準備一碗飯、一碗菜、一雙筷(筷尖朝外),約半柱香過後便再將碗筷及盥洗用具收回,傍晚(下午四點至六點)的捧飯流程正好與早上相反,要先上香請逝者用餐畢後,晚上(八點至十點)依逝者生前休息時間再端上盥洗用具請逝者早點休息。拜飯事宜一般由媳婦來做,但家人應從旁一起參與
◎童男女可於早上時各以小茶杯一杯裝飯菜,插上一支筷子放於面前。只供早餐,於收晚餐時一併收拾。(佛教徒不置放童男女)
◎若要燒紙錢可於早晚捧飯後為之(數量不必多,誠意即可),金紙及銀紙之燒化火爐必須分開,加以區分.
◎注意香火不斷,通常香都用『環香或大柱香』時間較久,火燭安全要留意,晚上可用電燭燈、蓮花燈代替蠟燭。香火有世代相傳,子孫綿延之意,為一般人所重視(但若不小心中斷,請不用緊張,因為這祇是禮節)
◎靈桌為暫時性之物品,因香爐下放置磁盤代表浮爐,則靈桌上之物品可以移動,為常保靈桌乾淨,適度清理桌面上之香灰,而水果、鮮花可適時加以更換,不要讓水果放到發霉,鮮花放到凋謝為原則.
◎拜完之菜飯及水果仍可食用,家屬不可避誨.
◎居喪期間,會有親友先行前來弔唁,可先行準備謝禮用品(毛巾),等親友來時使用,並為親友點香,讓其向逝者致意,您則立於靈桌旁行禮致謝,並自賓客手中收香插入香爐中,不可不理不采.
◎若要守靈需注意身體保健,居家安全小孩子等勿因忙亂而疏忽照料看顧。
◎所戴之孝誌及手尾錢(男歿戴左手、女歿戴右手)若因外出上班、拜訪而不便繫帶之時,可於出門時取下放置在靈桌上『寄孝』,返家後再帶上。
◎除念佛機外,亦可使用市面上發行之梵唱卡帶或CD音樂,也十分莊嚴優雅。
◎早晚捧飯至滿七、百日、或做清潔靈為止(依當地習俗而不同),後則初一、
◎十五早晚捧飯即可,並過年、過節拜祖先之前一天先行拜亡者,直至合爐.
【法事時須準備及注意事項】
◎十二菜碗:依傳統習俗計有豆干、青菜、韭菜、白菜頭、魚丸、肉丸、金針木耳、發糕、米糕、肉片、小魚、土豆花生、芹菜、芋頭、米粉、豬腸、雞頭、翅腳、屁股、黑豆等從中挑選出十二樣菜祭祀(均需煮熟);另準備白飯一碗、筷子一雙。菜碗用來祭祀亡者,因此可以另外準備其生前喜歡吃的食品一起供拜。若是不拘泥傳統菜色,也可以自行烹煮菜餚或是到自助餐買菜餚,可葷可素;亦有人單純用水果祭拜。
◎三牲:全雞、全魚、豬肉一塊(均需煮熟),用來供拜王官。若忌葷食,亦可以採用素三牲。
◎四果:即準備四樣水果拜佛菩薩,每樣數粒,大的如西瓜等壹顆即可。
◎米酒或清茶:用來供拜王官(多用米酒)或是亡者,拜佛菩薩則用茶水為宜。
◎香一份、蠟燭二對(拜神用紅色,拜亡者用紅、黃、白色選一)壽金二支、刈金二支、小銀紙各數支。
◎是否依傳統燒庫錢、紙紮(如七需要金山銀山)請斟酌;或是配合作功德時才一起燒給亡者。
◎作七供品亦可單純均以水果、清茶供奉表示敬意。
◎建議您上述用品可以自己採買,因為還是自家人比較瞭解亡者之喜好。
標籤:
瀏覽次數:295    人氣指數:695    累積鼓勵:2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臨終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禮儀.二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