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556028
 阿均哥哥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一個靈魂消逝後的省失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紅與黑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素食的理由
作者: 阿均哥哥 日期: 2006.10.03  天氣:  心情:
近日由於正值父喪,我開始吃素,藉以迴向給父親。
吃素在我來說並不陌生。基本上,我只有喜歡吃的東西,並沒有不喜歡吃的東西。但基於攝食的不便利性,顯然這次我吃素吃的有點營養不良、全身乏力、意志昏沈。

現代人流行吃素,其最大的理由是「吃素可以健康」。

有宗教信仰的人,其理由是「慈悲眾生,少殺生造業」。

為了健康理由而吃素的人,顯然會比較積極的去攝取素材的營養,
而為了宗教理由吃素的人,往往疏忽了應有的全面性營養均衡攝取。
在此特撰此文,以利天下佛子,提供您正確觀念的"宗教素食法"。


------------------------------------------------------------------

素食的基本精神 — 不殺生


素食,並非一種原始的習慣。

在中國古代,素食(通常用「蔬食」一詞)通常是指平民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不涉及任何宗教或倫理因素。在印度,素食相對於肉食,被視為是較為聖潔與高尚的生活方式,是在「不殺生」的傳統觀念下逐漸發展成形。

不任意宰殺畜牲在印度有久遠的傳統,雖然也吃肉,但卻是以獵捕而來的獸肉為主,至於做為生產工具的畜牲,只有在很特殊的理由下,如獻祭或宴客的情況下才會宰殺分享,換言之,牲畜對於他們而言實具有宗教性的意義。但無論如何,對古代印度人的觀念裡,素食還談不上具有任何特殊意義,至少一直到佛陀的時代為止是如此。

根據經典記載,當年佛陀的堂弟提婆達多曾想確立「頭陀行」(徹底的苦行)作為僧侶唯一的的修行方式。除了堅持終身行頭陀之外,他還特別加上「不食肉、魚」的要求,這可是連頭陀行中都沒有的規定。因為在提婆達多看來,若要堅持不殺生的信仰,素食的戒律顯然是必要的,而提婆達多則是成為印度史上將「不殺生戒」與「素食」觀念結合起來的第一人。


佛陀對於三淨肉的主張

後來提婆達多的建議當場被佛陀拒絕,原因相當複雜,不過由於佛陀基本上堅持中道的理念 — 既不強調過份苦行,也不贊成放逸享樂,提婆達多的要求被拒絕也不足為奇。除此之外,因僧侶托缽修行若主張素食則會造成更多不便,佛陀考量當時的環境因素而做出的決定,我們也必須了解。

不過,我們可以關心的是佛陀對素食要求的答覆:「我不准僧侶吃三種不淨的肉 — 見到、聽到和起疑心。」所謂三不淨肉也就是自己親眼見到那隻牲畜確實是為我而殺、從可靠的人那裡聽到確實是因為我而殺那隻牲畜、附近沒有肉舖,又沒有自然死亡的牲畜,而那施捨的人看起來凶狠,的確有可能故意奪走牲畜的性命。換言之,佛陀時代只要能確定並非特別為了招待僧侶而宰殺的肉(也就是故殺),就可以放心食用,由此可知,佛陀只問是否故殺,並非介意素食與否。然而,佛陀對不殺生的要求可是堅定不移的,除了釋尊,當時另一位宗教導師 — 耆那大雄 — 也是力行不殺生的禁誡。


印度不殺生的傳統

不殺生,是印度社會傳統的「五戒」(不殺生、不妄語、不盜、不淫、不飲酒)之一,大致上可以說是印度各種姓的共同規範,可是身為種姓之首的婆羅門,由於印度祭祀的需要,也就漸漸讓不殺生戒成為空泛的規範,直到佛陀與大雄的堅持,才讓此規範再度為印度社會所重視。

源自古老的印度,不殺生的觀念,藉由佛教的傳入,介紹到中國來,肉食與殺生開始被賦予負面的意義,隨著大乘經典陸續譯出,特別是「食肉傷大慈種」,中國佛教徒甚至一般民間社會也逐漸將「肉食」與「殺生」等同,而傳統蔬食也因此增加了宗教性意涵。


中國佛教全面素食的開始 — 〈斷酒肉文〉

梁武帝普通四年(西元 523 )發表 〈斷酒肉文〉,由於政治權力的強勢介入,從此 中國僧侶全面素食。梁武帝禁斷僧團酒肉的歷史意義,在於第一個全面素食的佛教僧團在中國出現,並成為中國佛教的主要特徵。

在 〈斷酒肉文〉 中,除了引證大般涅槃經、楞枷經等大乘經典作為依據外,梁武帝還詳舉了各種理由,充分說服僧人遵行。在梁武帝的 〈斷酒肉文〉宣布後,素食自此成為中國佛教徒的普遍戒律, 肉食(不管是淨肉與否)則被視為一種「不正當」的行為,直至今日都是如此。


宗教性質的素食—佛教的飲食禁忌

素食是大乘佛教所強調和鼓勵的,如果能夠辦到的話,這是基於慈悲、不殺生的立場。經典如《梵網經》、《楞嚴經》等都強調素食,嚴禁肉食。

一切植物性食物除去了蔥、蒜、洋蔥、韭及興渠(興渠又叫阿魏,產於印度)等五辛,稱為真正的素食。有五辛的食物叫做葷,葷即臭的意思。《愣嚴經》曰︰「葷菜生食生瞋,熟食助淫。」五辛雖具有「殺菌」之用,但它帶有刺激性的穢濁之氣,會助長人們利慾之心與淫念;而其辛烈的性質,又會增長人們的瞋怒與暴躁。三千多年前佛教在比丘戒律裏面則規定︰吃了葷菜要單獨住,或者距離他人數步以外,並位於他人下風而坐,或者必須漱口至沒有惡臭為止,這主要是為了不擾亂大眾,因此不得食葷。在誦經之前,為了不使聽經的鬼神發瞋和起貪,最好不吃葷菜。所謂「腥」就是指肉食、海鮮等。辣椒、胡椒、五香、八角、香椿、茴香、桂皮等都算是香料,不算葷菜,不在戒律所限。

至於不得飲酒,在印度乃是佛教徒的特色,因為佛教認為若多飲酒容易亂性,而飲酒之後還能夠自制而不致昏亂的人不多,因此,為了保持經常清醒,利於精進的修行,特別是為了達成修定的目的,必須戒酒。至於一般大眾,若據孔子所說的「飲不及亂」,無傷大雅。所以若受五戒而不能戒酒,也可以捨掉酒戒或不受此一酒戒,還不失為三寶弟子。

對於菸、麻醉品的觀念,在佛制的戒律,可因病而由醫生處方使用;不僅是菸,乃至於酒,在不得不用的情況下,不算犯戒。當然,不能假藉治病而貪口腹之欲去吸飲菸酒和麻醉品。菸、檳榔都非飲食中的必需品,對人體少用是為了治病,多用則有害無益。

關於乳製品,不屬於肉食,也不屬於腥食,因為牛羊吃草及五穀,所產的乳汁也不含腥味。飲乳既未殺生,也不妨礙牛犢、羔羊的飼育,而且是由人來飼養、控制乳量的生產,不會影響雛兒的生長與發育,所以,在佛的時代,普遍飲用牛乳,而且將乳製品分為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等五級類,是日常的食品,也是必需的營養品,不在禁戒之列。


素食並非為健康的唯一途徑,卻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
在我來說,素食是一種對生命的尊重與疼惜。
而在親人的生命離開人間之後,特別容易被提醒。
標籤:
瀏覽次數:146    人氣指數:8906    累積鼓勵:438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一個靈魂消逝後的省失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紅與黑
 
住戶回應
 
時間:2008-08-27 17:00
她, 46歲,台北市,旅遊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作者回覆說[2008-08-27 17:07]:

謝謝鼓勵!

 
時間:2007-06-01 17:35
她, 57歲,非洲,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06-10-03 23:52
她, 42歲,新北市,服務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