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5596891
 蘆葦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梵谷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野獸派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名揚天下宣德爐
作者: 蘆葦 日期: 2015.02.10  天氣:  心情:
蚰耳藏經色 隱躍窮雕磨
名揚天下宣德爐
編撰︱趙光強 圖︱故宮博物院
2011年01月05日17:11
【字號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論壇 網摘 手機點評 糾錯
宣宗是大明開國以來最愛享受、也最會享受的一個皇帝。隨著國勢達於巔峰,他心底的享樂本能終於沖破傳統的“賢君”規范,加之幾年皇帝當下來順風順水,政績超乎預期,江山與生活,他自認為自己有能力兼顧,沒有必要再苦行僧般苦著自己。天潢貴冑的生活,使他從小就具備了極其精細的欣賞口味。宣德爐的出現則是這種口味的例証。
  魯迅小說《阿Q正傳》中有一個情節:“趙秀纔與錢洋鬼子談得很投機,便相約去革命。他們想而又想,纔想出靜修庵裡有一塊‘皇帝萬歲萬萬歲’的龍牌,是應該趕緊革掉的,於是又立刻同到庵裡去革命。尼姑待他們走后,定了神來檢點,龍牌固然已經碎在地上了,而且又不見了觀音娘娘座前的一個宣德爐。”這是被視為珍品的宣德爐在中學教材中的唯一亮相。不過,真正大明年間鑄造的宣德爐已十分罕見,可以斷定,一個普通的庵裡絕無可能擺放著真品宣德爐。

  9月26日起,匯集明代150余件(套)文物精品的“明永樂宣德文物特展”在北京故宮午門向公眾展出,其中包括著名的宣德爐,這是故宮博物院85年來首次將明代永宣時期文物進行集中展示,也使難得一見尊容的宣德爐掀開了神秘的面紗。

  焚香的習俗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故香爐的用途極廣,通常人們為了禮儀將衣服薰香,古代文人雅士也喜歡在書房內,焚上一爐香,營造“紅袖添香夜讀書”的意境。因此,早在漢代以前就出現了以陶、瓷、銅、鐵、瓦為材料制成的香爐,漢代時,佛教的傳入對香爐的發展起了相當大的作用,屢見的漢墓出土的博山爐可以認為是中國香爐的始祖。元末明初,原先其它材料的香爐逐漸被銅香爐所取代,明代宣德年間則是銅香爐制作的巔峰時期。

  宣德三年,宣宗皇帝命工匠精心制作了三千余件“晶瑩溫潤”用於祭祀及日用的鼎彝爐具,這些精美絕倫的香爐就是后世所稱的“宣德爐”。“宣德爐”是以《宣和博古圖錄》和各名窯瓷器中造型典雅者為藍本,更新設計制作而成。其形制多種多樣,優雅規整,色彩豐富,開啟了中國黃銅鑄爐的先河。憑借其獨特的冶煉方法、晶瑩的質地、古朴典雅的造型以及存世數量的稀少,宣德爐成為收藏家可遇不可求的寶貝。民國初年,一尊精美的宣德爐索價往往高達數十萬,只是現在真正的宣德爐已經難以見到。近年來在藝術品拍賣市場,宣德爐的價格更是一路攀升。在各大拍賣行成交的宣德爐,多是明中期以后的仿品,但優質仿品成交的價格也很驚人。2003年,嘉德專場拍賣著名收藏家王世襄所藏3l件后仿的宣德爐,竟然拍出1179.2萬元,平均每件38萬余元,其中明崇禎“沖天耳金片三足爐”、清順治“沖天耳三足爐”都拍出166萬余元的高價,使本已價值連城的宣德爐更添尊貴。

  明宣宗欣賞口味極精細

  宣德爐又名宣爐,因為始鑄於明宣宗宣德年間,故名宣德爐,宣德之后所仿制或偽制的銅香爐亦被稱為宣德爐。

  宣宗名朱瞻基,是永樂皇帝朱棣的孫子,出生於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據說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其祖父、當時還是燕王的朱棣做了一個夢,夢見太祖皇帝將一個大圭賜給了他。在古代,大圭象征著權力,朱棣認為,朱元璋將大圭賜給他,正說明要將江山送給他。

  朱棣醒來以后正在回憶夢中情景,忽然有人報告孫子朱瞻基降生了。朱棣立刻聯想到難道夢中的情景正印証在孫子的身上?他馬上跑去看孫子,隻見小瞻基長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臉上一團英氣,朱棣看后非常高興。靖難之役勝利后,奪了建文帝大位的朱棣除挑選能臣擔任朱瞻基的老師外,還親自教導,永樂中期以后遠征漠北,朱棣會將朱瞻基帶在身邊,目的就是讓他了解如何帶兵打仗,鍛煉他的勇氣。

  1425年朱瞻基正式即位,改次年為宣德元年,開始了帝王生涯。他平定漢王叛亂,保持了政治穩定﹔撤兵安南,去掉了困擾王朝多時的沉重包袱﹔他命鄭和先后七次下西洋,進一步溝通中外文化交流,宣宗時期初步顯露出盛世的景象。

  宣宗是大明開國以來最愛享受、也最會享受的一個皇帝。隨著國勢達於巔峰,他心底的享樂本能終於沖破傳統的“賢君”規范,加之幾年皇帝當下來順風順水,政績超乎預期,江山與生活,他自認為自己有能力兼顧,沒有必要再苦行僧般苦著自己。天潢貴冑的生活,使他從小就具備了極其精細的欣賞口味。

  宣德爐的出現則是這種口味的例証。據明代呂震的《宣德鼎彝譜》記載,宣德三年(1428年),暹羅國(今泰國)王剌加滿靄向大明王朝進貢了31680斤上好的“風磨銅”(黃銅),中國當時貧銅,清雍正時甚至下過禁銅令,老百姓家裡的銅器都要上繳。直到乾隆初年雲南開採出特大銅礦后,才解決了銅的短缺問題。暹羅進貢之前中國沒見過這麼好的銅材料,看著跟黃金似的,宣宗認為郊壇、太廟以及內廷所陳列的祭器過於粗劣,便下旨敕令工部侍郎吳邦佐、宮廷御匠呂震等以這些銅為主料,參照皇府內藏的柴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名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圖錄》、《考古圖》等史籍,設計和監制香爐。一般來說鑄爐需要四煉,但這次宣宗親自督造,不惜增加銅的損耗而要求進行十二次鑄煉,並加入赤金640兩、白銀2080兩作銅裝飾的生金、鑲嵌、鎏金銀之用,其他如紫碓石、胭脂石等30多種貴重礦物作銅的底子的顏色。最后鑄造出了3365件(亦有五千件之說)“晶瑩溫潤”的鼎彝爐具,宣宗看了覺得十分漂亮,於是嘉獎有關官員,並追加補鑄,數量達到18000件,以宣宗此時年號,后世稱之為“宣德爐”。

  對宣德爐的來源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即宣德年間,一次內廷起火,燒毀了不少金銀財寶和古銅器皿,這些金銀銅玉之物熔在一起,無法分解,宣宗皇帝遂命用燒毀之物煉鑄香爐。但對此,明天啟年間鑒賞家項子京在《宣爐博論》中做過分析。他認為:金銀銅玉,剛柔不同,各不相入,遇火是不會一熔即合的,即使熔合,分爐時也會析出。而且宣宗在位10年中,內廷並沒有發生火災的記錄。因此,這種說法是“設妄言以惑世”,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宣德爐款式典雅精美,鑄造完畢后大多深藏禁宮之內,隻有一小部分賞賜給皇親國戚或者有名望的文武大臣及全國著名的各大寺院、宗祠、廟宇,普通百姓隻知其名而未見其形。
失蠟法煉十二道色澤奇

  宣德爐的價值首先體現在原料上。鑄造宣德爐所用原料種類甚多,除黃銅礦石,還包括赤金、白銀、鋅、錫等貴金屬,另外還有品類繁多、五彩斑斕的礦石、寶石等物。宣德爐用的銅屬於高鋅合金,屬於黃銅,硬度很高,也不易鏽蝕。銅料的冶煉也極為精純,普通的銅四煉即為質優,呈現珠光寶色,即便千古名劍如干將、莫邪也隻冶煉六次,宣德爐所用的銅,精者十二煉,少者也有六煉,每斤礦石煉到最后出銅不足半斤,精者則隻有四兩。

  宣德爐的鑄造採用新的、工藝復雜的失蠟法,較之以前所採用的翻砂法,鑄出來的銅爐沒有范痕,表面更加光潔細膩,渾然一體。所謂失蠟法就是先作出實心內范,再用黃蠟、牛油等制成與爐器完全相同的蠟模,在蠟模外面包涂厚厚的范料,之后以溫火加熱,使蠟模熔化流出,繼續以高溫加熱,便有了堅硬的陶范,再將液態合金澆入“蠟模”熔化而留下的空間,冷卻成形,然后再上蠟拋光。據史書記載,宣德爐鑄成之后,還要在加藥的水銀中浸泡數十日,用水銀將銅爐熏透入骨,然后再經燒煉,使其顏色顯得分外美觀。

  宣德爐色澤內斂,質感特殊,明末清初文學家冒襄在《宣爐歌注》曾言:“宣爐最妙在色。假色外炫,真色內融,從黯淡中發出奇光,正如好女子肌膚柔膩可掐!”冒襄就是冒辟疆,納董小宛為妾的才子,他把冰硬的銅爐說成女子一般柔軟細膩可掐,可見他對二者都很喜愛。項子京亦說過:“宣爐之妙,在寶色內涵,珠光外現,澹澹穆穆而玉毫金粟隱躍於膚裡之間,若以冰消之晨,夜光晶瑩映徹,迥非他物可以比方也。”

  史料記載宣德爐有四十多種色澤,為世人鐘愛,其色的名稱很多。例如,紫帶青黑似茄皮的,叫茄皮色﹔黑黃像藏經紙的,叫藏經色﹔黑白帶紅淡黃色的,叫褐色﹔如舊玉之土沁色的,叫土古色﹔白黃帶紅似棠梨之色的,叫棠梨色,還有黃紅色的底、套上五彩斑點的,叫仿宋燒斑色﹔比珠砂還鮮紅的斑,叫朱紅斑﹔還有豬肝色、琥珀色、茶葉末、蟹殼青等等……

  宣德爐造型也極為奇巧,在仿照前代的基礎上,又翻出了許多新花樣。就整體造型而言,宣德爐可分為鼎爐、彝爐、乳爐、鬲爐、雜式爐等幾個大類,每一大類又分為數種,如雜式爐中包括博山爐、法盞爐、九箍爐、橘囊爐等等。就局部造型而言,爐器的耳、邊、口、足也有多種樣式,如蚰蜒耳爐一般用在書房、雙魚耳爐一般擱在臥室、朝天耳式多用在祭祀中,此外還有獅頭耳、象耳等50余種,“邊”(爐身外壁的裝飾)有弘文邊、梵文邊、蓮花邊、雲文邊等20多種,“口”有盤口、荷花、海棠、菊瓣等十余種,“足”有乳足、象足、石榴足、圈足等40余種,可謂洋洋大觀,有的宣德爐還會以滲金、點金、鎏金、金銀鑲嵌等作裝飾。這些官造銅器均有官款,一般為“大明宣?年製”6字款或“宣?年製”4字款(德字中間少一橫,一說是宣宗為約束后人的仿制行為)以及其他款識。

  仿制宣德爐從未間斷

  宣德爐的出現,開啟了中國用黃銅鑄爐的先河,其工藝精良、造型精美,達到了銅香爐制作的巔峰。但這些宣德爐大都深藏禁宮之內,平民百姓難得一見。經過數百年的風風雨雨,真正宣德三年鑄造的銅香爐極為罕見。

  為牟取暴利,從明代宣德年間到民國時期,仿制宣德爐的活動從未間斷。宣德爐停鑄后,部分主管“司鑄之事”的官員,召集原來鑄爐工匠,依照宣德爐的圖紙和工藝程序進行仿造。宣德年間參與過宣德爐鑄造的吳邦佐是最早的仿制者。

  吳邦佐為高手巧匠,是宣德爐的督造官,也是爐式、款式、色種的設計者,他為宮廷的宗廟社堂,鑄造了大批銅器。官方停鑄宣德爐后,吳邦佐雇佣鑄爐工人,私自辦起鑄爐廠“私鑄”銅爐出售,所鑄之爐(款識常為“琴書侶”)皆精妙絕倫,廣受歡迎,十分珍貴。與吳邦佐同時監造,並自己開業鑄造銅爐的高氏、且閑主人等也鑄造了許多精美仿品。故宮博物院現所藏吳邦佐款象耳三足銅爐,銅爐周身呈墨綠色,無紋飾,宛似單色釉宋窯瓷器,光彩照人,十分精良。另一件銅嵌金片獸耳瓶,銅色青紅純正,通體嵌金片,肩部有雙獸活環耳,底刻剔地陽文“吳邦佐督造”款。這兩件銅器,皆為吳邦佐的代表作。

  明嘉靖、萬歷、天啟年間各地也出現過不少仿制宣德爐的人,如金陵的甘文宣、吳中的徐守素、周文圃等。至於偽制宣德爐的人則不計其數,甚至還發展出許多巧妙的偽制方法(“偽制”不同於“仿制”,偽制款識亦模擬官鑄宣德爐,如“大明宣?年制”等,仿制則一般是用自己的款識)。此外,一些制爐名家也常參仿宣德爐的造型,如明末以鏨花銅爐聞名的胡文、以嵌銀工藝聞名的石叟等人都制作了很多形似宣德爐而雕飾精美的銅爐。清朝北京前門大街路東,曾有一片很大的貨鋪,專門以偽造宣德爐為業,其技術水准之高,做工之精巧,在當時堪稱一絕。這些鋪子常在京城或山西收購銅爐,無論質量好壞、齊整殘破,收回后根據情況都用來造偽。

  面對如此之多仿制、偽制的宣德爐,如何鑒定尤為重要。宣德爐的鑒定方法主要從其器型、銘文、質地、重量、色澤去觀察。宣德爐真器造型古朴厚重,銘文皆楷書字體,比劃流暢,色澤金黃,重量壓手。傳世品的表面生成一種堅硬的黑褐鏽色,稱為“傳世古”,用水煮和刮洗的方法都很難去掉。偽品造型笨拙,銘文死板不自然,重量輕,無壓手感,最重要的是翻視底足所露之銅,如質地不佳則必為偽品。

  一些制作工藝精致、線型飽滿的宣德爐仿品可與真品相媲美,目前也成為收藏市場中的“寵兒”,即使權威專家也無法辨別,至今國內各大博物館內收藏的許許多多宣德爐,沒有一件能被眾多鑒定家公認為是真正的宣德爐,鑒別宣德爐真假已成為中國考古學中的“懸案”之一。著名收藏家馬未都總結了幾點鑒定宣德爐的心得:1.早期宣德爐是仿宋式﹔2.好的宣德爐裡含金,可以檢測出來﹔3.宣德爐聲音十分悅耳,好得無法想象。不過馬未都也承認,近十年之內,宣德爐的仿品非常精美,非常接近歷史的真實面目,今天市場上有大量仿制的宣德爐完全能夠以假亂真。

  自20世紀90年代,繼宜興紫砂壺之后,宣德爐已成為藝術品市場新寵。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新加坡等地收藏者競相高價收購,價格高達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比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上漲了千余倍。
宣德爐與儒家理想的完美切合

  世人之所以對宣德爐情有獨鐘,還與中國的傳統的審美心理有著重要關系。宣德爐深刻的內蘊與儒家審美理想相切合,才更容易引起情感共鳴,長久地流傳下來。

  前面提到,制造宣德爐的目的之一是“以供郊壇”,這就將宣德爐的功用納入了儒家禮儀之范,從而定下了其具有儒家審美特征的基調。在形制上,宣德爐不外乎方、圓兩種,外形規整、對稱,在視覺上具有儒家的中和之美感。“中”有居中不偏、兼容兩端之義﹔“和”有協調之義,注重藝術因素的相反相成,主張通過協調對立的兩端,達到辯証統一的藝術效果,這正是宣德爐在形制上與儒家審美理想的切合。

  宣德爐的顏色也很好地體現了中和之美:既不過分絢麗,也不過分黯淡,過分絢麗使人覺得輕浮無質,過分黯淡則形容枯槁無華。這樣,宣德爐有了一種厚重、清和之感,這與“溫柔敦厚”的詩教原則,實出一理。

  宣德爐是中國古代工藝史上的一朵奇葩,它以豐富的造型、精純的質地、絢麗的色彩綻放出耀眼奪目的光芒,其選料之嚴、冶煉之精亦是一般銅器所無法比擬的,這也是其本身價值之所在。對於宣德爐的精美,冒襄還有一首詩進行了絕妙的說明:“有爐光怪真異絕,肌膩肉好神清和。窄邊蚰耳藏經色,黃雲隱躍窮雕磨”。宣德爐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筆寶貴財富,從而能夠數百年流傳而不衰。
標籤:
瀏覽次數:133    人氣指數:513    累積鼓勵:19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梵谷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野獸派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