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48094
 mercy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抗老生活化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備課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美好年代
作者: mercy 日期: 2006.02.09  天氣:  心情:

這次在展覽的倒數第二天去看



發現人並沒有很多



看完覺得這次的美好年代



似乎等同簡單年代



當有人看到一塊圓形的地毯



湊過去看牌子上的名稱



真的就叫圓地毯



所以看這個展覽



頭腦可以休息一下



不過電的歷史這件作品



滿驚人的



真希望看到原作



 






此次巴黎市立現代美術館的收藏展,展出代表巴黎1920至30年代的作品,包括繪畫25幅、立體雕塑10件,與家具裝飾工藝品20件,除了杜菲(Raoul Dufy)《電的歷史》將以原作1/10的縮小版油畫展出,其餘都以原作在台首次展出。這些精緻而耀眼的藝術作品反映當時美好年代的空間氛圍,展現巴黎現代藝術的敏銳感受性,而且,也再次印證巴黎過往崇高的藝術地位。

莫迪里亞尼(Amedeo Modigliani)的《藍眼女子》,在鬱藍的背景氛圍裡,纖細的手指優雅的指向己身修長的頸子,而美麗嬌嫩的臉龐上,承載一雙湖藍色的眼眸。透過這雙迷濛的眼眸,我們可以望見二十世紀初巴黎藝術的美麗與哀愁。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巴黎幸運躲過戰爭的浩劫,「巴黎畫派」(The School of Paris)與「裝飾藝術」(Art Déco)的適時出現,使巴黎世界藝術中心的地位得以短暫維持。「巴黎畫派」並非單一繪畫派別的指稱,而是一種概括式的統稱,涵括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一群想從傳統歐洲的古典形式中走出,以尋找新式表現風格的畫家。這群畫家沒有統一的藝術樣式,作品風格展現個人的才情與民族性,雖然遊走於主流之外,但是與主流畫派相較卻毫不遜色。他們從蒙馬特轉移到蒙巴納斯,租用廉價畫室追尋創作的理想,也聚集在咖啡館與酒吧談論創作與現實的距離。

「裝飾藝術」的名稱源自1925年巴黎舉辦的「裝飾藝術及現代工藝萬國博覽會」,這個博覽會特別強調現代感的營造,並且要求製作符合現代生活需求的展品。於是在兼顧現代感與實用性的基礎上,當時的工藝家採用珍貴的材料製造新穎的家具與裝飾品,表現了個人獨特的美學品味,也提供巴黎人生活上更多現代化的美好想像。「裝飾藝術」於是統合各種工藝設計潮流,形成以裝飾為目的、以實用為原則的設計新風格,作品呈現強烈的色彩、純粹的幾何形體,與充滿動感的輪廓線。

巴黎市立現代美術館主要收藏巴黎畫派與裝飾藝術的作品,包括凡東榮(Kees Van Dongen)的《擺花的淺口盤》、奇斯林(Moïse Kisling)的《紅沙發上的裸女》、尤特里羅(Maurice Utrillo)的《白遼士的房子》等畫作,胡爾曼(Jacques-Emile Ruhlmann)的對椅與寫字櫃、佛洛(Paul Follot)的沙發、杜費(Michel Dueft)的蛇皮扶手椅等家具。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杜菲為1937年萬國博覽會所作的《電的歷史》,融合神話傳說與歷史故事講述電力發展的過程,宏偉的原作陳列在巴黎市立現代美術館的一樓大廳;還有杜南(Jean Dunand)的貼金淺浮雕壁飾《運動》,曾經鑲嵌在著名郵輪諾曼第號頭等艙的吸菸室內,金碧輝煌的巨大畫面構成,再現當時神話般的奢華旅程。

二十世紀初的巴黎是一個自由開放的現代城市,不同國度的創作者匯聚於此,發展成具有國際性格的巴黎畫派,加上藝術與技術萬國博覽會的積極主辦,鼓勵藝術創作與現代生活的融合,促成裝飾藝術風格的形成。即使後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世界藝術中心巴黎之外,紐約因應興起。隨著這次的展出,我們將回到過去以遠洋郵輪的啟航和舉辦萬國博覽會作為國際文化交流的時代,重溫繁華、燦爛、異國風情、自由自在的美好年代。

美好年代應是瘋狂年代! 學者指出北美館展覽宣傳誤導






這一幅《藍眼女子》是莫迪里亞尼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她現在正在北美館靜靜地凝視著台北的人來人往!展示著20世紀初期,法國巴黎畫派的藝術成就。但在「美好年代」的宣傳之下,《藍眼女子》,彷彿正暗示著學者陳漢金所說的,「命題錯誤,觀念失焦」。 (圖文/記者凌美雪)
巴黎的美好年代與巴黎畫派的美好年代有差別嗎?巴黎畫派有美好年代嗎?留法學者陳漢金指出北美館正舉辦的「美好年代」特展,「命題錯誤,導致宣傳失焦!」,北美館館長黃才郎回應,「美好年代」只是傳達展出作品的年代為巴黎畫派興盛的氛圍,對此,陳漢金大感不以為然,他認為,身負美術教育推廣職責的北美館,不應如此大意為之,混淆了國人對西方藝術史與文化內涵的理解。
「美好年代」是專有名詞陳漢金表示,「美好年代」固然可視為一種形容詞,但不巧的是,「美好年代(la Belle Epoque)」在法國也是被列入字典的「專有名詞」,特別標識著法國自1871到1914的年代,藝術文化昌盛繁榮的景象,而這次在北美館展出的巴黎市立美術館的收藏,就法文直譯,應是「現代生活,巴黎1925-1937」。
1925-1937介於歐陸兩次大戰期間,不僅與美好年代時代不同,這段時間,在法國另外有一個形容詞是「瘋狂年代」,就大環境而言是不美好的,反映在文化藝術上,甚至可以說是與「美好年代」對比,或是刻意要擺脫「美好年代」。
誠如巴黎市立現代美術館館長蘇珊‧佩姬,在展覽的序文裡所描述,「組構此展覽核心的這些藝術作品將我們帶到一個飽受經濟危機與戰爭的威脅的時代。」也是該館首次於台灣展出如此重要性的「裝飾藝術」風格作品。但蘇珊‧佩姬並未提及任何「美好年代」的形容詞。
媒體宣傳年代混淆陳漢金還進一步指出,由於「美好年代」的命題混淆,北美館的合辦媒體傾力宣傳,而在闡述時不斷提及「艾菲爾鐵塔建立(1889)」、「美心餐廳開幕」等烘托時代氛圍的事件,而這些例子正都是真正的「美好年代」的事,跟展覽指涉的年代根本不相同。
美術館辦展,可以讓民眾參觀到來自法國精美的藝術品,自然是很值得鼓勵的事,但是,如果因為命題所造成的混淆導致錯亂了國人對美術史與時代精神的理解,當然不是以一句「烘托時代氛圍」可以硬ㄠ,畢竟巴黎畫派的藝術成就,並非因為大時代的美好而美好,而是在大環境衝擊下的「不得不」所發展出的成果。
這樣也稱之為「美好年代」,那麼,歐洲的文化藝術數千年來各有專精,豈不都是「美好年代」? (文/記者凌美雪)

 







 
 
標籤:
瀏覽次數:255    人氣指數:29315    累積鼓勵:1453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抗老生活化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備課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