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台幣借款利率超低,銀行主管指出,不少大型企業集團藉由兩岸金融機構間的資金進出,取得大筆利息收入,甚至成為重要獲利引擎;其中並以廣達 (2382) 、鴻海 (2317) 前三季利息分別大賺42.62億元及27.94億元,儼然已是小型銀行獲利水準,受到市場高度矚目。
以兩家公司前三季合併損益表觀察,兩家科技大廠利息收入不僅均在百億元上下,扣除利息支出後的淨利息收入也逾數十億元,相對其他公司利息多屬於支出項目,廣達、鴻海利息收入頗令同業羨慕。
根據廣達、鴻海所公布的前3季合併財報,廣達前3季利息收入123.15億元,利息支出80.53億元,合計淨利息收益42.62億元,以稅前獲利共225.77計算,利息收益對獲利貢獻占比約18.8%。
鴻海今年前3季利息收入為99.04億元,利息支出為71.1億元,合計淨利息收益27.94億元,以稅前獲利共709.64億元計算,利息收益對獲利貢獻占比約3.93%。
銀行主管指出,高科技大廠所以能大發「利」市賺外快,主要是去年下半年人民幣升值,加上大陸存款利率幾乎清一色從4%起跳,相較台灣的銀行對大企業短期融通利率約僅1%上下,簡直是「兩個世界」,也讓債信好的科技大廠出現不小的套利空間。
國內銀行主管指出,只要是有品牌、信評好的高科技大廠,沒有一家不急著從國銀體系透過周轉金、借新還舊,甚至資本性支出等貸款名義,「搬錢」移往大陸的銀行轉存,賺取其間利差收益。
業界指出,大陸是高度外匯管制地區,資金要移往大陸,得透過大陸官方給予的「外債額度」進行。
銀行主管指出,這兩年人民幣「雙率」傲人,加上這些大企業集團向國銀的「議價能力」非常高,借款利率動輒砍到1.5%以下,很多非聯貸案的個別放款案件利率甚至僅1%上下,因此在兩岸金融機構間的套利收益至少達3個百分點。
業界人士指出,依據財報數字,今年多家高科技大廠的利息收益可說是近10年最高,也是高科技業者面臨歐債風暴嚴重衝擊產品出口表現,還能繳出不錯獲利成績單背後的重要原因。
以鴻海為例,去年全年利息淨收益是負23.84億元,今年前3季反竄升為27.94億元,足足比去年全年多出逾50億元;至於廣達今年前3季利息淨收益,比起去年全年多出約23億元,成長率也很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