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139666
 中古好男人 廚師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原來你非不快樂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對自己的良心及奉獻負責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我比別人更認真》
作者: 中古好男人 廚師 日期: 2010.04.13  天氣:  心情:
我們認為自己知道的事


有兩個觀點特別能代表大部分人「知道但卻不是事實」的事物。第一個觀點是創意點子會在靈光乍現的一刻浮現腦海,所有的事都豁然開朗,一如阿基米德如何得到他那個知名構想一樣。我們之所以相信這點,情有可原,因為我們在學校裡學到的歷史,這類故事俯拾皆是。它們通常令人難以忘懷。才剛浸入浴缸的阿基米德,突然想到他可以利用溢出的水衡量不規則物體的體積,一時喜極忘情,裸身跑過大街道,這是任何學生都忘不了的畫面。同理,我們也看到,林肯在前往蓋茨堡的火車上,剎那間文思泉湧,寫下美國史上最精采絕倫的演說之一。或者,根據柯立芝(Samuel Taylor Coleridge)的自述,我們可以想像到,他從吸了鴉片煙的沉腄裡醒來,乍時看到「二、三百行」的《忽必烈汗》(Kubla Khan)完完整整地浮現腦海。偉大的創作者似乎經常一時靈光乍現,看到不曾有人看過、想過或想像過的事物。

對於創意,我們自以為瞭解的另一個觀點是,過多知識可能有害創意。我們通常說,某人「離問題太近」,以致看不見問題。從廣義來看,這個概念說的是,某個情況、某項事業、某個研究領域的內行人,受一生鑽研所累,所以不可能像門外漢一樣,能得到因為沒有包袱才有的獨到靈感。創意思考最知名的商業顧問波諾(Edward de Bono)就講得很白:「對某個領域的經驗太過豐富,反而可能限制創意,因為你對事物應該怎麼做實在過於瞭若指掌,反而無法跳脫框架,想出新構想。」

同樣的,我們之所以相信這點,也其來有自。我們在組織層面看到無數印證。發明電話的為什麼不是西聯電報公司(Western Union)?發明小鋼廠的為什麼不是美國鋼鐵公司(U. S. Steel)?發明個人電腦的為什麼不是IBM?對某項技術或產業無所不知的組織,卻無法創造能讓事業面目一新的創意突破,這類事例層出不窮。

在個人層次,情況也差不多。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教授西蒙頓(Dean Keith Simonton)主持了一項針對三百多位出生於1450至1850年間創意型高成就者的大型研究,如達文西、伽利略、貝多芬、林布蘭等。他計算出他們每個人接受正規教育的年數,並以他們在一系列參考著作裡的專屬篇幅衡量個人名望。他發現教育和名望之間的關係,在平面圖上呈現倒U字形:最傑出的創作者所接受的教育屬中等,大約相當於大學唸到一半。教育程度低於或高於此,創意成就也相對遞減。

其他研究似乎也印證波諾的觀點。在始於六十多年前的一系列知名實驗裡,亞伯拉罕‧盧欽斯(Abraham)和艾蒂絲‧盧欽斯(Edith Luchins)給實驗對象出題目,要他們用一組有大有小的量杯,量出某個水量的水;例如,量杯的容量可能分別是127單位、21單位和3單位,而他們要做的可能是量出剛剛好100單位的水。實驗對象先學習解前幾道題的一套步驟。接下來有一道題目,可以用他們學過的步驟解題,也可以用另一個更簡單的方法解題,但是沒有人想到那個較簡單的解題方法,毫無例外。後來,碰到只能用一套簡單的新方法解題的題目時,他們竟看不出簡單的解題新方法,反而不斷嘗試用已知的舊方法解題。然而,一開始沒有學習那套解題步驟的實驗對象,卻能輕易看出簡單的解法。

這些觀念已經全面滲透我們對創意的觀點,在大部分人心裡構成兩個核心信念:時候到了,靈感會自己送上門來;如果想要問題的創意解決方案,最好找對情況一知半解的人。儘管這些信念看似證據確鑿,卻會誤導我們放棄能力所及的創意和創新。刻意練習和卓越表現背後的證據顯示,要找出問題的創意解決方案,知識是你的朋友,並非敵人,而且知識愈多愈好。證據也顯示,創意並不是靈光乍現的一道閃電。
標籤:
瀏覽次數:52    人氣指數:452    累積鼓勵:2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原來你非不快樂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對自己的良心及奉獻負責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