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083494
 露的下午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歷史上的某天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面對捨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個資保護筆記
作者: 露的下午 日期: 2011.11.14  天氣:  心情:
如果你真有的以後看了自己會後悔的表態,比如問候別人長輩或者曬幸福或者牽扯毀謗之類的,最好發文前還是想清楚吧~.~

--
今天剛好看見一則新聞關於奧地利青年抗議臉書事件
他提到一個重點:
所謂在臉書上的刪除動作並非真的刪除,只是有無顯現而已。




--
這種資訊處理的方式多年前曾聽熟知yahoo內部朋友親口告知:
"yahoo交友的留言版與任何yahoo交友的資訊並非按了刪除就是刪除,而是"displayed"與"undisplayed"的差別。"
所以,只要你在上面留過的任何記號就算入了土也是可以被挖出來的。

多麼可怕...臉書還會記錄了IP位置。

還在打卡嗎?令人毛骨悚然地發達。
我們注定要實現不偏不倚地成為"寂寞的群眾"(註1)嗎?
我們應該還有選擇權,關於自己的資訊是否要被監控,是嗎?是吧!
雖然個人資訊保護老是被當作重要議題,或論述或展演在各形式的文本中,我們還是很輕易地主動地交出資訊在可以被大量複製保存的載體上。




註1:

Riesman(1950) 在其「寂寞的群眾」書中提出:在資訊過度發達時代,人們反而會變得自戀、驚懼、焦慮與孤獨的觀點。「寂寞的群眾」基本上預示了資訊過度發達時代人們的人格特質會隨之改變的情況。
書中有關「雷達人」的寫照,不偏不倚就是網際網路世代人們的寫實描述。隨著網際網路數位媒體科技的飛速發展,人類社會過去二、三十年來的資訊生產量遠遠超過之前五千年資訊總量的總和。據估計,目前一份紐約時報所包含的訊息總量,甚至比一個十七世紀的普通英國人一生的生活經驗所累積的資訊量還要多得多。

當代社會的美國人平均每年「必須」閱讀或填寫三千份的通知或表格、閱覽一百份報紙、三十六份雜誌、看兩千四百六十三個小時的電視、聽七百三十小時的收音機、講六十一個小時的電話,以及用難以數記的時間開會及與人社交閒聊(Wurman, 1989),為的就是掌握消息與溝通,使自己能與人競爭生存
顯然,資訊與溝通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無可逃避的最大的負擔。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網際網路所生產的幾何級數的氾濫資訊,當然會令人類既慌又懼。 
(註釋文摘自吳齊殷:網民與非網民的社會意向一文)
標籤:
瀏覽次數:276    人氣指數:6056    累積鼓勵:289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歷史上的某天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面對捨
 
住戶回應
 
時間:2011-11-18 00:01
他, 58歲,台北市,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1-11-14 20:57
她, 53歲,南海諸島,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1-11-14 17:36
他, 48歲,亞洲其他,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1-11-14 17:20
她, 99歲,新北市,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1-11-14 17:03
她, 99歲,新北市,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